摘要:
如是22岁大学毕业开始工作,到65岁退休,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最少有40年。我们有很多的技能教育,但对于如何经营人生、如何经营自己职场的教育却相对缺乏。很多的时候都靠自己摸索,很多的时候,都要吃了很多的亏,才明白一些道理。
如是22岁大学毕业开始工作,到65岁退休,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最少有40年。我们有很多的技能教育,但对于如何经营人生、如何经营自己职场的教育却相对缺乏。很多的时候都靠自己摸索,很多的时候,都要吃了很多的亏,才明白一些道理。
通常来讲,40多年的职业生涯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:头10年的摸索和培养核心竞争力的阶段;15年的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、并培养职业生涯第二曲线的阶段;最后的15年是职业生涯的长尾阶段,是自身资源优势的再挖掘,再利用,以及重新审视自己,甚至是开辟新航道的阶段。
不管是对于公司还是个人,一旦处于竞争中都是不进则退,大多数时候的职业危机,都是自身停滞导致的与内外环境不协调、与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不匹配导致的。比如说,在第1个10年,每天都在单一的重复,除了年纪在长其他什么都没有增长,没有培养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,那到35、40岁左右,就会出现价值不匹配、没有不可替代性的局面,一旦有更低成本替代者,被淘汰出局是不可避免的。在任何时候,优质人才都是稀缺的,这和年龄相关度不大,重要的是自己有没有核心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。培养核心竞争力是第一阶段职业生涯的首要任务。在这一阶段,衡量一个工作岗位价值的首要标准,应该是能否学到东西,加速自己的成长,薪资反而是其次的。而且,坦率说,在第一阶段的职场生涯中,职场中的议价能力是偏低的,劳动力价值受到供给约束较多。
第1阶段职业生涯最常见的问题,首先是变动太频繁,迟迟定不了自己的方向。我这样多年听过最害人的话之一,就是年轻人有的是时间。时间是我们最稀缺的资源,尽管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具有偶然性的,但是越早定下自己的方向越好,职业生涯的个人成长也是有复利的,每年让自己的能力成长30%,三年后能力值就能翻倍,薪酬翻倍的概率也会上升,而如果每3年就换一个行业,就没有这种成长的累积效应。一个人最好是在大学的时候通过实习、和人交流去确定方向,没有方向的人,怎么走都是在后退,在反复试错的过程中,带来的自尊和自信的损失,对个人的影响更大。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,最理想的是在自己喜欢、自己擅长、与市场需要的三者之间的重叠区,这就像一个产品的定位过程一样。
第1阶段常见的职场问题之二,就是吃老本,不学习没有成长。当然,每个人的家庭背景不一样,职场追求不一样,但如果想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及更多的财务回报,那就得保持不断的自我成长和进化,尤其是处在知识密集型的行业。在第一阶段的职业生涯里,学习曲线比薪资曲线更重要,积累比财务回报更重要。在第一阶段职业生涯的后期,一个优秀的职场人应该具备了核心竞争力、可迁移的职场技能以及人脉基础。三者的差异构成了人与人之间职业生涯的分化,或者说,是淘汰大部分人。
第二阶段的职业生涯,主要是核心竞争力的变现,最大化自己的职场价值。对于培养起自己核心职场竞争力的人来说,第二阶段的职业生涯就是自己的甜蜜区,因为专业技能具有了一定的积累,而且同等技能下竞争已经少很多,财务回报方面基本可以触摸到自己的岗位上限,很多事是靠经验和管理去完成,不用亲力亲为,时间的利用会更有效率。
第二阶段职业生涯的问题,首先是专业技能提升带来收入上的边际效应递减,因为专业积累和薪资的高基数,继续提高专业技能带来的回报和竞争力的提升已经有限,这时候需要更多的自我突破。其次,所谓的甜蜜区就是舒适区,确定性高,不确定性低,可能性很少,而人处在舒适区太久会容易产生双重停滞,即内在停滞和人际关系的停滞,一旦行业和公司产生变动,相对损失和落差感就会更大,所谓的中年危机就是如此。有社会学的调查说,人的一生中,幸福感最低的年纪就是45岁的时候,这个年纪刚好就是第二阶段职业生涯的末端。
要避免第二阶段职业生涯的大起大落,最重要的还是要居安思危,保持对行业发展和对公司变化的敏感度,因为在这一阶段个人能力不是危机的来源,而行业和公司的变化却是不可控的外在危机。其次是要实现技能的升级,比如从专业到管理,学习是伴随职业生涯每个阶段的事情,在职业生涯的稳定期要未雨绸缪,为第三阶段做铺垫。
职业生涯的第三阶段,是打造职业生涯的第二增长曲线。
中国的企业,享受了二三十年市场红利和人口红利,公司和个人成长得太快,也暮气得太快,换句话就是,很多公司、很多人的职业危机都提前。现在似乎中国公司都有几个错觉:一个年轻人是职场和创业的主力,第二个公司的增长里专业管理并不重要,在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里,的确很难感受到品牌、公关、管理这些软科学带给公司的价值。而美国在2016年,有25%的新公司由50岁以上的人创立。这些创业的人,都是在重新打造自己职业曲线。
人在第一、第二职业阶段积累的专业技能、管理经验是相当有价值的,但随着精力的衰退,公司里人事更迭是不可避免的,处于第三阶段的人,大多数是往职业导师的方向发展,著书立说,或者加入咨询,有的也会以顾问的身份加入其它公司或者NGO,通过在这些组织的工作延长自己的职业生涯。第三阶段的成功人士大都在财务上相对比较成功——其实看个人的财富曲线,大多数人80%的财富都是40岁后创造的,因此选择第二职业生涯曲线时会更多的从梦想、兴趣、或者信仰角度出发。
简单说了下职业生涯的三个阶段。但正如之前提到的,大多数人的危机,都是在于内在停滞,而年龄在不断增长,环境在不断变化,一旦这种错配加剧,就会落后。焦虑和迷茫是人生常态,因为人生就是面对一个又一个的不确定性,重要的是不要迷失,刺激人进步的不是满足与幸福,而是痛感与不满足。
职业生涯的三个阶段是个逐步进阶的过程,那些不断进阶的人都有些什么共性呢?首先就是强大的自我驱动能力,即使没有外在压迫的时候也能感受到努力工作、努力学习的紧迫性,自驱力是一个人发动机,要找到自己的自驱力的来源。其次是强大的学习力,三个职业生涯的进阶都伴随着核心竞争力的培养、转型与升级,没有强大的学习力很难做到不断的自我迭代。第三是要有一个强大的心脏,能够消化挫折和不满,我认识的优秀的职场人,都是抱怨很少的人。有的时候我们的抱怨是有原因的,但更多的时候抱怨外在、抱怨他人只是在给自己开脱找借口。
此外,摆正个人与公司的关系定位也很重要。我觉得职场里面害人不浅的第二句话就是,一个人离职不是对钱不满意就是对人不满意。这句话隐含了一种对于公司应具备家长制父爱的期望。但事实上,公司,或者NGO都是含有特殊目的的组织。不会也不可能照顾到每个人的期望。错误的定位与公司的关系会带来过度期望,也会让自己失衡。事实上,人与公司不是一个家庭式的组织,如果用人际关系来比喻,更像是一场恋爱,而不是结婚。婚姻是需要相互妥协满足彼此的期望,而恋爱是合则留不合则去,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可能会有四五家甚至七八家公司,每一阶段的公司都是和你当前阶段的能力、愿力相适应的,但你更有能力时,你就可以离开,但你没有能力时,你就只有忍耐,所以,一个人离开一家公司,可能是因为失望,但更应该的状态,是组织不再适应你的个人成长。